“不知情”不是万能挡箭牌——了解“帮信罪”
什么是“帮信罪”?
“帮信罪”是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 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的简称。
它的核心定义是: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仍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者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
为什么“帮信罪”与大学生密切相关?
在司法实践中,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已成为“帮信罪”的重点涉案对象。主要原因如下:
1. 法律意识淡薄:许多学生并不认为“卖一张银行卡”、“帮人转账”是什么大罪,甚至认为是“兼职赚外快”,对行为的违法性缺乏认知。
2. 经济利益诱惑:犯罪分子通常以“轻松兼职”、“日结千元”等话术,用几百到几千元的“好处费”引诱学生提供支付账户。
3. 人情世故所困:有时是出于“朋友义气”,帮老乡、学长学姐一个“小忙”,不好意思拒绝,从而踏入陷阱。
4. 犯罪门槛低: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卡等个人工具,操作简单,看似“零成本”。
“帮信罪”的常见形式(大学生易触碰的陷阱)
1. 出售、出租、出借“两卡”:这是最常见的形式。将自己的银行卡、信用卡、微信/支付宝收款码等提供给他人使用。这些账户绝大多数被用于接收、转移诈骗、赌博等赃款。
2. 充当“跑分”手:按照上线指令,用自己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,为他人进行代收款、转账等“跑分”洗钱活动,并赚取佣金。
3. 提供技术支持:为犯罪团伙开发、维护涉诈APP、网站(如赌博、投资平台);提供短信群发、通讯线路等服务。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學生是重要警示。
4. 解封、认证账号:应“客户”要求,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助解封因违规被冻结的微信、QQ等社交账号,这些账号多用于实施诈骗。
法律后果
一旦构成“帮信罪”,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:
刑事处罚: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
职业前途尽毁:不仅可能面临牢狱之灾,还会留下终身无法抹去的犯罪记录。这将直接导致:
无法通过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国企等政审。
无法入伍当兵。
律师、法官、注册会计师等需要从业资格的职业也无法从事。
甚至会对考研、出国等产生负面影响。
信用惩戒:银行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、支付账户所有业务,并不得开立新账户。这意味着线上支付、转账等功能基本无法使用,生活极度不便。
民事赔偿:因你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失,受害人可以向你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赔偿。
“不知情”不是万能挡箭牌
司法机关会根据你的认知能力、既往经历、交易对象、获利情况等综合判断。“当时没想那么多”、“我以为没事” 等说辞很难被采信。只要一个正常人应当能意识到对方可能在进行非法活动,就可能被认定为“明知”。
守好自己的“两卡”和支付账户,拒绝一切不明来源的“好处费”,就是对自身前途最好的保护。
以上内容仅供投资参考,据此入市风险自负。
Copyright © 2010SHANGHAI ZHESHI FUTURES Co. Ltd., All Rights Reserved
浙石期货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37230号-1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39号
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
咨询电话:
杭州营业部:0571-56920850
夜班交易:
0571-56920850
0571-56920883